最近网上流传新闻:恒盛策略
某品牌灵芝孢子油正在和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申报一类创新药,并且在产品宣传中不断强调其“抑杀癌细胞”的功能,给人一种灵芝孢子油真有可能成为“抗肿瘤新药”的印象。
经过查询,我们发现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公示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份《复方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的药物开发研究》外协合同,这说明相关企业确实与药科大学有合作研究。
展开剩余89%但问题在于,灵芝孢子油的主要成分99%以上都是脂肪酸,也就是普通的油脂,并不含有消费者普遍认知的“抗癌功效物质”——灵芝三萜。即使检测出有三萜,其含量也只是“痕量”,几乎可以忽略。
【科普】揭秘灵芝孢子油中灵芝三萜的真实含量|中科院|灵芝孢子粉|中科
【科普】真相:灵芝孢子粉几乎不含灵芝三萜|孢子油|中科院|三萜|保健品|灵芝
在一些宣传中,企业还特意强调灵芝孢子油中含有“麦角甾醇”。
确实,作为真菌特有成分,灵芝孢子油中有一定量的麦角甾醇。但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含量甚至比普通香菇还低。
更重要的是,麦角甾醇并非抗癌成分,它的作用是作为脂溶性维生素D的前体,常用于合成可的松、孕激素等药物,与抗肿瘤基本没有直接关系。
【科普】谈谈灵芝孢子油中的成分“三萜”和“麦角甾醇”
根据新药申报的规定,若要开发成药,必须明确其中的有效物质,并进行系统的药理、药效和临床前研究。如以麦角甾醇为功效成分来申报“抗肿瘤药物”,科学上几乎站不住脚。
换句话说,灵芝孢子油要想真正做成“一类创新药”,难度极高,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这里可以参考另一个案例:复方灵芝孢子胶囊。该产品早在2006年就开始申报6类新药,2016年才拿到临床批件恒盛策略,但直到今天(接近20年时间),从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网站上查询,该产品仍未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尽管宣传中声称“已经完成了700例临床”,但从目标入组人数看,三期临床只需480例,若真已完成,早该拿到批件。
由此可见,即使历时二十年,6类新药都未能拿到证书,那么难度更高的1类新药——复方灵芝孢子油,又怎会轻易成功?
实际上,其申报适应症只是“减少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导致的疲乏、失眠和食欲减退”,与抗癌并无直接关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在申报时使用的都是“复方”,而并非市面上销售的单一灵芝孢子油保健品。若单一成分的灵芝孢子油真有宣传中所说的“神奇功效”,为什么不直接用它来申报新药,而要另加其他成分做成复方呢?
由此可见,所谓“灵芝孢子油申报一类新药”,更多是一种营销手段。
其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研发抗癌药物,而是借助“新药申报”这一概念,为保健品披上一层“药品”的外衣,制造噱头,从而诱导消费者,尤其是癌症患者,购买高价保健品。
至于能不能真正获批新药证书,根本不重要——因为他们自己也清楚,几乎不可能成功。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利用患者焦虑的商业套路,把“新药”当作宣传幌子,用来营造“灵芝孢子油具有抗癌潜力”的错觉,本质上是一场针对消费者的钱袋子设下的陷阱。
除了“申报新药”的宣传套路,某些企业还常常拿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合作临床研究作为噱头。
在一些直播带货或宣传中,他们声称“灵芝孢子油”做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还发表了一篇“分量很重的SCI论文”。见下图论文:
但仔细一看,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这篇论文根本不是真正的临床研究,而是一项基于问卷的横断面调查(在美国进行临床研究必须获得FDA的批准,网站上都能查到)。研究人员向服用灵芝产品的患者发放调查表,收集他们自我感受的反馈。这和我们日常做社会调查,发放问卷让人填写,性质几乎一样。之所以非要加上“临床”二字,只是为了显得更专业、更权威。
其次,这篇论文里写的是 “Reishi product”(灵芝产品),而不是“灵芝孢子油”。所谓灵芝产品的范围很广,可能包括灵芝子实体、灵芝提取物、灵芝菌丝体、灵芝孢子粉,当然也可能涵盖孢子油。但在私域直播时,企业刻意模糊概念,直接把它说成是“灵芝孢子油”的临床研究。消费者如果没细看论文内容,特别是大多数老年人不懂英文文献,就很容易被“SCI”“临床研究”等词汇唬住。
那么,这篇调查研究到底说了什么呢?
论文调查了 1374 名中国癌症患者服用灵芝产品后的自我体验,收集了他们对症状改善与不良反应的反馈。
研究的结论非常谨慎:部分患者自述症状有所改善,但也有人报告不良反应。
文章明确指出:这些结果不能证明灵芝有抗癌作用,更没有说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可以推算出,如果这1374名患者每年购买10万的“中@科院”灵芝产品,就是1.3亿,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人数和销售额)
更重要的是,论文还在“局限性”部分详细说明了其不足(见上图英文,下面是中文翻译):
1.仅针对中国癌症患者,不具普适性;
2.参与者多为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的退休人群;
3.回忆期较长,可能存在回忆偏差;
4.参与者多为长期使用灵芝者,结果可能倾向于正面反馈;
5.数据全凭患者自述,容易出现安慰剂效应或社会期望偏差;
6.研究没有对照组,因此无法证明症状改善一定源于灵芝。
换句话说,这类问卷调查的科学价值非常有限,就像日常生活中的随意填写问卷,结果往往掺杂很多主观性和偏差。
论文的真正结论是:未来需要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灵芝是否真的有用。
然而在宣传口径中,这些严谨的局限性被全部忽略,取而代之的却是“灵芝孢子油大样本临床研究”“提高生存期”等口号。
目的和“申报新药”如出一辙:制造一个“科学事件”,用高大上的名词和模糊的结论,营造灵芝孢子油有科研背景和抗癌潜力的假象。
这种手法在营销学里被称为“事件营销”。企业利用消费者对“科学”的天然信任,特别是对英文论文、国际医院的敬畏心理,来误导老年人和患者,从而刺激他们购买甚至长期购买高价保健品。
结论很清楚:无论是“申报新药”,还是“国际医院合作研究”,本质都是营销包装,而非真正的科学突破。
“健康调查”还是隐形营销?一条从数据到高价灵芝孢子油产品的链路
消费者,尤其是肿瘤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被所谓的“科研背书”轻易迷惑。
发布于:江苏省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